作者: 来源: 菏泽日报 发表时间: 2025-03-26 09:20
曹庄是郓城县黄泥冈镇的一个行政村。位于郓城县东南14千米,在镇政府驻地西约2千米。
据《曹氏家谱》记载,明朝永乐年间(1403—1424年)曹氏六十八世祖曹大,字盈宇,从定陶迁此建村,以姓氏取名曹庄。
清朝末年属郓城县朱南里,1928年归郓城县三区刁庄乡,1940—1957年属郓城县三区,1958年初隶属黄堆集乡,同年秋属刘官屯公社武庙大队。1959年改属黄堆集公社,1978年成立曹庄大队,1984年初建曹庄村民委员会,归黄堆集乡,2010年归属黄泥冈镇。
90多年前,曹庄村民“勇战土匪 义救乡邻”的事迹,至今仍在郓城县及周边传颂。
刘黑七,又名刘桂棠,山东费县锅泉村(今属临沂市平邑县铜石镇)人,是民国时期著名的土匪和恶霸,恶行遍及山东、安徽、河南、河北等省。
民国23年(1934年)农历二月初七,刘黑七带领7000余名匪徒从河南省流窜到郓城境内,在郓城县东南部祸害四个多月。几十个村庄的百姓遭受了空前的大劫难。未跑脱的壮年男丁绝大多数被抓走,未逃脱的妇女多被污辱,很多人被打死、打残。房屋被烧毁,树木被砍伐,耕畜家禽被杀光。
人们谈匪色变,从不敢招惹土匪。
曹庄西面约1千米有个村子叫孙庄,孙庄人擅长做生意,相对富裕,房院气派,田产较多,是十里八乡有名的富裕村庄。1934年8月的一天晚上,刘黑七的部下一个叫杨老八的土匪头目带领200多名土匪围攻孙庄。孙庄有人冒死到曹庄送信,以孙庄势单力薄,寡不敌众,多人被绑架,请求曹庄人前去营救。
铜锣“哐哐哐”在曹庄大街小巷急促地响起来。村民们点上火把,所有青壮年、妇女、老人、儿童都带了各式武器,齐聚村公所大院内,气氛十分紧张。
族长紧急通报孙庄情况,商讨如何应对土匪,解救孙庄。
一位老人说:“那土匪是好惹的?一旦反攻我村,我们怎么办?如今土匪不招惹我们,我们还去招惹土匪?你们想过后果吗?”
另一个人说:“要是土匪给我们结下梁子,伺机报复,我们就永无宁日了。”
只见老族长在桌子上使劲磕了磕烟袋,站起来环顾四周,严肃地说:“如果土匪抢劫孙庄成功,他们还会洗劫我村和其他村庄。我们不能忘记‘唇亡齿寒’的道理,孙庄一定要救。”
话语声若洪钟,一锤定音。
在村长曹金秀带领下,村民曹金桐、曹金贵、曹秀石等38名青壮年首先拿起了大刀、长矛,兵分两路冲向孙庄。老人、孩子、妇女、儿童也拿起了锄头、铁锨、抓钩、菜刀、锅铲紧紧跟随,举起火把,齐声呐喊,以壮声威。
这时,土匪已经绑架了孙庄50多名无辜百姓,正向村南走。突然,从东边、北边各杀出来了一队人马,手持火把,杀声震天。有人高喊:打土匪,救乡亲。黑夜中,杨老八不知道对方有多少人,急忙下令押着人质逃跑。
孙庄百姓看到曹庄的援兵到来,也纷纷拿起武器,齐声呐喊,奋力追击。有人手持鸟铳、土枪向土匪逃跑方向射击,土匪边打边退。月黑风高,夜色朦胧,高粱地里影影绰绰。这些红高粱长出了高粱穂,好像都是红缨枪,土匪们唯恐里边有埋伏,抛下人质,丢盔弃甲,向南逃窜。
从此,土匪知道曹庄齐心协力,勇敢无比,周围村庄一方有难,八方支援,再也没敢袭扰过曹庄及周围的村庄。
在那个动乱的年代,曹庄的那些平凡的百姓,不顾个人安危,舍生忘死,勇救乡亲的壮举,现在还被百姓们称赞。
沐浴着新时代的春风,曹庄人互帮互助,团结友爱,大力发展现代农业,努力增加群众收入,过上了安定、健康、幸福的新生活。
魏建国